陶博館「植物灰釉」年度特展登場 170件作品探索灰釉色彩與表情

(觀傳媒新北新聞)【記者蔡宇辰/新北報導】釉是陶瓷美麗的外衣,千變萬化的風貌令人醉心著迷,其中歷史久遠的灰釉更是獨特的存在,灰釉的素樸、華美及神秘,豐富的面貌,讓人在灰釉所形成流光抽象的美感中,感受其動人的魅力!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年度大展「流光—植物灰釉特展」即日起至9月22日止在3樓特展室,展出170件釉色多變、質感各異的灰釉陶藝作品,邀請民眾一探灰釉的豐富色彩與表情。

「植物灰釉特展」帶領觀眾認識灰釉,展覽不僅陳列17種陶藝家使用的木材,及植物灰製作的方式,將稻草、花生殼及龍眼木等燒成植物灰後,再透過洗灰所留下的灰,才是適宜調製灰釉的好材料,16公斤的龍眼木,燒成雜質碳灰燼只有130克,再經過洗濾,灰粉只留下約100克。有了這個基本的認識,再進一步探索展場陳列各式早期民生用的陶器,廚房常用的水缸、砂鍋、飯鍋、各種瓶甕、烘爐、燻香器及提供路邊奉茶的龍罐,原來許多都是灰釉陶器,而灰釉更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,貫穿了東亞文明的璀璨歷史。

陶博館館長張啟文表示,陶博館歷年以研究為基礎,針對陶瓷釉色陸續策劃大型特展,如彩繪陶瓷、青瓷、青花瓷及黑白陶等,引領觀眾對於陶瓷發展有更多的認知。陶瓷釉彩藝術的呈現,往往是一個時代的藝術風尚,甚或是時代審美的展現,灰釉抽象變化的美感,不僅見於生活陶瓷產品,更為陶藝家所樂於應用,歡迎想要了解更多植物灰釉表現的民眾,參加每日下午2時的特展定時導覽。

陶博館表示,本展也關注臺灣灰釉的發展,臺灣前輩陶藝家林葆家影響許多陶瓷從業者與創作者,如蔡榮祐、薛瑞芳、張繼陶、游曉昊及徐崇林等,從傳統中創新延伸出灰釉不同的風格表現。另外,還有一些對灰釉進行試驗而獲不凡成就的藝術家如林錦鐘和羅紹綺,值得觀眾細細品味。

近年來愈來愈多創作者將灰釉融入日常生活,體現灰釉不僅是一種材料,更是一種生活風格。許多陶藝創作者深受灰釉吸引,如資深陶藝家邱煥堂、施乃月夫婦被灰釉陶器環繞的銀髮生活,及中堅輩陶藝家邱玉錡以柴燒製作缸甕,設置學堂傳承陶藝的日常。此外也邀請大漢溪畔使用植物灰釉創作的3位陶藝家提供8組茶器,藉由大漢溪與尖山堆意象展示,獻上對土地、植物與水文的敬意。

 

guest

0 留言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